图1 杨氏莱阳龙上颌骨(张嘉良、汪筱林供图)
图2 杨氏莱阳龙下颌骨(张嘉良、汪筱林供图)
图3 杨氏莱阳龙系统发育图(张嘉良、汪筱林供图)
图4 杨氏莱阳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
鸭嘴龙类是一类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大型陆生植食性鸟臀目恐龙,其化石分布广泛,除大洋洲外其他大陆均有发现。鸭嘴龙类最明显的特征为头部扁长并具形似鸭嘴的吻部,以及复杂的齿列和强大的咀嚼系统。鸭嘴龙超科包含较原始的基干类群和较进步的鸭嘴龙科。部分鸭嘴龙科成员具有形态各异的头饰结构,因其头饰形态不同,鸭嘴龙科可分为平头的和具有实心头饰的栉龙亚科,以及具有空心头饰的赖氏龙亚科。
近十年来,bat365在线官网登录汪筱林研究员团队与山东莱阳市政府合作,在莱阳进行了连续的野外科学考察,在莱阳南郊的吕格庄镇金岗口村附近的1、2号地点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目前在2号地点已发现5层连续分布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富集层,抢救性采集了大量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化石,取得一些重要发现和研究进展,比如新材料的发现和对青岛龙头饰的再研究等。汪筱林及其博士研究生张嘉良等对部分鸭嘴龙类头骨新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和对比研究,命名了属于鸭嘴龙科栉龙亚科一新属种——杨氏莱阳龙(Laiyangosaurus youngi),种名献给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以纪念杨钟健诞辰120周年及他对莱阳恐龙化石研究的重要贡献。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巴西科学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上。
莱阳位于我国山东半岛的中部,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昆虫和植物等化石的地方,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诞生的地方,在我国恐龙等化石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莱阳的白垩系地层完整连续,赋存三个重要的白垩纪动物群,即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莱阳鸭嘴龙动物群和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莱阳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化石发现。1923年,谭锡畴首先报道了莱阳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鱼类、昆虫和植物等化石,同时葛利普研究了其中的昆虫和鱼类化石,周赞衡研究了其中的植物化石,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了其中的恐龙化石,将其归于鸭嘴龙类,命名为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 Wiman, 1929)。1951年,杨钟健和刘东生等在莱阳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察与发掘,在金岗口村西沟(现1号地点)发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并研究命名了著名的具头饰的鸭嘴龙类——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1958),以及金刚口谭氏龙、破碎金刚口龙等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同时还首次报道了莱阳发现的翼龙化石。此后,莱阳也有一些零星的恐龙如红土崖小肿头龙和恐龙蛋化石被发现,赵资奎还主要依据莱阳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提出了恐龙蛋分类命名系统。从2008 年开始至今,汪筱林率领的莱阳联合科考队,对莱阳白垩系地层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考察,发现了数十个化石新地点和新层位,而且发现了十分罕见的平原恐龙峡谷群。同时,在金岗口的两个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及化石和遗址保护等工作。目前,这里已经建立了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古生物博物馆和两座恐龙遗址馆,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化石产地和古脊椎所科研科普基地等。
研究者通过对杨氏莱阳龙的化石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认为,杨氏莱阳龙区别于谭氏龙代表的鸭嘴龙超科基干类群成员,具有进步的鸭嘴龙科的特征;同时,杨氏莱阳龙又不同于以青岛龙为代表的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成员,而具有明显的栉龙亚科特征。此外,杨氏莱阳龙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栉龙亚科成员的特征,如鼻骨背缘平直,外侧有一窄嵴;上颌骨齿主嵴偏后;上隅骨后关节骨突向外侧弯转;眼眶宽于下颞颥孔等。杨氏莱阳龙的发现不但丰富了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组成,也为进一步讨论鸭嘴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莱阳市政府合作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www.scielo.br/pdf/aabc/2017nahead/0001-3765-aabc-2017201609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