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温度对二叠纪—三叠纪四足动物转换的影响

发表日期:2021-12-09来源:放大 缩小

  古生物学家最初根据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得出地质历史时期存在五次大灭绝事件,后来研究者提出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同样发生了大灭绝,而且可能是基本同时的。不过,在陆地生态系统是否都发生过大灭绝事件,以及海陆同时性目前都经常受到质疑。过去的多样性分析基于全球性的数据库,忽略了不同气候带、不同环境下多样性变化的信息。近年来通过不同区域生物群演替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更真实的演化格局。 

  近年来,bat365在线官网登录刘俊研究员和国外合作者仔细分析了二叠纪到三叠纪转折时期的全球四足动物记录,揭示二叠纪晚期的全球降温事件以及最末期开始升温事件如何塑造当时的四足动物分布格局。论文于124日在地球科学综合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 

  在全球降温过程中,四足动物通常体型变大,在高纬度地区带来灭绝事件,例如在卡鲁盆地Daptocephalus组合带上部。水龙兽组合带的底部曾经认为可能与二叠纪末期海相大灭绝事件基本同时,但是目前证据表明远早于后者。降温事件对低纬度地区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 

  在二叠纪末期开始的全球快速变暖可能对低纬度的四足动物造成灭绝或者区域性的毁灭,但是目前受化石所限难以检验这一假说。变暖对中纬度地区四足动物多样性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而是促进了四足动物在高纬度地区的拓展。 

  自从早三叠世泛大陆的四足动物空白带提出以来,对其范围及是否存在都有争议。根据化石的仔细分析,空白带可以延展到大约北纬30°和南纬40°之间,时间从印度期到早司帕斯期。不过这一空白带的边界随时间波动,在极热期可能达到最大。 

  根据各种证据,研究人员提出不同的四足动物可以作为古气候指示物。同时推测泛大陆中部在早三叠世末期(晚奥伦尼克期)已经从干旱带变为热带。研究结果先前发表在《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510月)。 

  该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项目和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的资助。

图. 全球温度指标与四足动物多样性的关系

早三叠世四足动物分布图,及空白区可能的范围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886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1.10361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