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近期发现的一枚与鸟类极具亲缘关系的恐龙化石,为揭开鸟类起源、飞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谜等均提供了新的证据。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23日的英国杂志Nature上,题为“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一来自中国的长有带状长尾羽的奇特的侏罗纪手盗龙)”,该工作是由bat365在线官网登录的张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和Corwin Sullivan共同完成的。
该新物种被命名为“Epidexipteryx hui”,其属名“Epidexipteryx”意为“炫耀的羽(翅)”,种名“hui”源自我国已故的年轻古哺乳动物学家-胡耀明。这样,Epidexipteryx hui的中文名为“胡氏耀龙”。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龙属于鸟翼类(Avialae),代表了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的恐龙之一。在侏罗纪的时期发现这样一个和鸟类关系十分接近的种类,对研究鸟类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不同于其他已知恐龙,胡氏耀龙长有4枚长长的带状尾羽;这4枚尾羽只有近段保存,约20多厘米,略等于它的骨骼体长(从头到最后一枚尾椎)。这样,胡氏耀龙全长(包括骨骼和尾羽)超过40多厘米。
本发现之前,只有一些原始的鸟类才具有长的带状尾羽,如一些生活在白垩纪的孔子鸟、原羽鸟和似原羽鸟等。带状羽毛在侏罗纪的出现至少表明羽毛的起源更加复杂。有关羽毛更加有意思的现象是,胡氏耀龙的其他羽毛均未形成为类似鸟类飞羽的构造。这样,虽然胡氏耀龙的前肢长于后肢,形成了类似原始鸟类的前肢,但由于没有飞羽,胡氏耀龙并不具有飞行能力。
长而花哨的尾羽在现代鸟类中通常作为物种间或种内信息交流的工具。例如雄性孔雀的长尾羽是吸引雌性孔雀的极有效的工具。通常,只有雄鸟披有华丽的羽毛,或长有类似的长尾羽。这样雄鸟就能吸引更多的雌鸟,更有利于形成“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但情况并不都是如此,鸟类中也有少数“一雌多雄”的种类,这些种类通常是雌鸟具有华丽或“夸张”的装饰。所以,胡氏耀龙的长尾羽并不能说明该恐龙是雄性还是雌性,只可能说明远在一亿四、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胡氏耀龙就已经具有了雌雄第二性征的分化。
胡氏耀龙的头短而高,具有类似于恐龙中的窃蛋龙类头骨的外形。但与多数窃蛋龙不同的是胡氏耀龙的上、下颌均具牙齿,且前倾。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牙齿的大小出现了分化,形成了类似于一些哺乳动物的犬齿或门齿的咬合结构。这在恐龙中是不常见的。
在骨骼形态上,胡氏耀龙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尾椎极度退化,仅有16枚尾椎,远少于一些原始鸟类,如始祖鸟、热河鸟的20多枚尾椎。
胡氏耀龙的腰带(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非常类似于科学家们早些时候在同一地区发现的宁城树息龙;髂骨前端强烈凸起,非常类似鸟类的;耻骨直且短于坐骨,略指向前且没有耻骨脚等。腰带的极度相似也是胡氏耀龙和宁城树息龙构成一个单系类群-攀龙类(Scansoriopterygidae)的主要原因。
为配合该篇研究论文的发表,中国古动物馆于10月25日推出这一特别展览。观众可以一睹这种长有四枚长尾羽的侏罗纪恐龙的风采。